[12] 虛幻的:砂之器

砂之器的圖像

原名:砂の器
作者:松本清張
譯者:邱振瑞
出版社:獨步文化

老實說,這麼厚的書,買來真的不會馬上看;我自己是到了三個月之後才一次把它讀完。

松本清張是日本推理小說「社會派」的開山鼻祖,也因此,他的作品裡面常常寫的是社會現象,不會有很誇張的密室,在他的書中,推理並不是遊戲。《砂之器》正是這類作品的經典之作。作者描寫一件現今社會常見的殺人事件,而主角不是專職偵探而是警官,靠著努力將全日本走透透,終於破案。

自然,作為一本推理小說,推理的情節得出人意料,又必須合情合理。《砂之器》雖然主力描寫的是一個人一開始維持自己地位而犯下罪行,又因為要掩蓋犯罪而繼續犯罪,最後終於紙包不住火,不但犯罪被揭發,地位也崩毀的故事,但作為推理小說,最後兇手採用的殺人方法真的是出人意表。可惜的是,兇手一開始並未出現,而是到故事中段,讀者才有與警官一同推理的樂趣。

作為書名,虛幻的砂之器,除了象徵推理到最後,所有障眼法都像砂一般消失,只留下器中原本事物的本質;同時,大概也象徵了人類追求的名望、地位,就像砂做的器皿一樣不可靠吧。

[11] 過去:台北人

台北人的圖像

作者:白先勇
出版社:九儀

《台北人》雖名為台北人,但其實寫的不是台北人,而是由中國大陸撤退來台灣的外省人,他們的生活與情感。
那個時代距離現在,已經有一段不近的距離。又因為描寫的是外省人,故白先勇筆下的他們不像現代台北人,而是有著一種懷古氣息與腐朽感覺。十四篇的短篇小說,篇篇讀來,好像有位外省老兵在你面前訴說他們背井離鄉的失落與難受。

因為失落,於是,白先勇筆下的他們選擇了逃避。逃避於天天的宴會,逃避於牌桌,逃避於往日記憶。最後,逃避於墳墓中。

白先勇說:「《台北人》是寫來紀念先父先母以及他們那個憂患重重的年代。」
誠如斯言。

[10] 通俗的魅力:基度山恩仇記

基度山恩仇記的圖像

原名:Le Comte de Monte-Cristo
作者:Alexandre Dumas (Dumas, père)
譯者:鄭克魯
出版社:遠流

今日為各位讀者帶來的是通俗文學的經典作。
現代許多成功的通俗作品(無論是小說、電影、影集、漫畫……),最大的魅力是什麼呢?無非是情節曲折,結局出人意表但又合情合理。當我十歲第一次讀《基度山恩仇記》的縮寫版時,便深深地被大仲馬筆下的劇情所征服。

現在進入青年,再讀《基度山恩仇記》譯本,才發現自己當初為甚麼會被征服。作者在書中的第一部分,描寫的是主角唐泰斯被陷害以致入獄,在獄中結識老學者,逃獄後取得學者的寶藏,並以寶藏酬謝恩人的故事:地二部分開始則是主角對仇人的報復過程。對於每個仇人,作者用了不同的方式來使壞人得到制裁,讓情節多變化卻又合情合理,最後主角在復仇的過程中學到了忘記仇恨而翩然遠去。

我想,我喜歡《基度山恩仇記》的原因,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情節多麼引人入勝,而是我喜歡冒險故事甚於其他故事類型的原因吧!而這個冒險故事的情節精彩,最後又能自圓其說,當然我會喜歡了。

[09] 吉本芭娜娜:鶇

鶇的圖像

原名:TUGUMI
作者:よしもとばなな
譯者:吳繼文
出版社:時報

一言以蔽之,《鶇》是吉本芭娜娜的自我寫照。
作者把她的人格分為兩份:不願長大的那份屬於鶇,社會化那份屬於瑪利亞,依此寫出來的故事。
因此,鶇是個任性的病弱美少女,而瑪利亞擔任「說故事」的那個人。

而且,這個故事可以非常輕鬆的讀。不需要大量的思考或想像,鶇的人格特質便能夠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的腦海中。同時,鶇也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地改變,最終成長並獲得能夠繼續活下去的信心。

於是,《鶇》的魅力不在情節的曲折或是用詞的優美,而是在鶇這個主角上。透過鶇,讀者面對的不是吉本芭娜娜創造的角色,而是真真切切的吉本芭娜娜本人(的一部分)。
同時也讓長不大的讀者,想起那個不想長大的年代。

[08] 短暫的旅行:奇諾之旅

奇諾之旅 Ⅰ的圖像

原名:キノの旅
作者:時雨沢恵一
出版社:台灣角川

一個人與一架會說話的摩托車一同旅行。他們在每個國家只待三天,然後就離開前往下一個國家。在每個國家的現象被作者寫成短篇的故事。每一篇故事都很短,適合早上起來或是睡前讀一篇。因為預設的讀者是青少年,因此用字淺白,不掉書袋;作者想討論的各種現代社會現象,有些很容易懂,但有些則有點難度。

舉例來說,第一集的「多數表決之國」,討論的便是多數暴力的最終結果。作者藉奇諾這個冷眼旁觀的角色,寫出「多數決」到極致時的冷酷場面:寂寞的國民想要奇諾留下,但奇諾與她的摩托車兩票粉碎了他的要求。

《奇諾之旅》並不是一本多麼美麗的小說,但它試著寫出美麗的世界。
另外這系列的惡搞後記值得一讀。

[07] 五萬字的長篇小說:大亨小傳

大亨小傳的圖像

原名:The Great Gatsby
作者:F. Scott Fitzgerald
譯者:喬志高
出版社:桂冠

聽說英文原著只有五萬字,而中文譯本也只有9.5萬字。但對於這本小說想要傳達的東西來說,五萬字絕對不夠,導致了本書內每個句子、每個詞語都發生了作用。老實說,看得很辛苦;我並不常看這種沒有「中場休息」的文字。

表現在這本薄薄的小說底下的,是作者兩個矛盾的靈魂:一個是浪漫的蓋次璧,另一個是客觀的尼克,此外還揉合了美國精神在內。表面上的故事只是「一個偉大人物一生中的一件小事」,但內藏的各項譬喻、象徵讓讀者目不暇給。

可惜的是,我對文字的敏銳程度並不夠,導致我沒有辦法完全融入作者與譯者的小說世界。顯而易見的是,譯者下了非常多功夫在翻譯這本小說上,用了許多夢幻 ((這裡的夢幻並不是少女漫畫式的,而是文藝上的;舉例來說,歌劇的用語。))用語,雖然讀來通順,但稍嫌難以接近。

[06] 浪漫回憶:海潮之聲

海潮之聲 I的圖像
原名:海がきこえる
作者:氷室冴子
譯者:王蘊潔
出版社:貓巴士

各位男性讀者有沒有被女孩子耍得團團轉的經驗呢?我倒是有喔,被耍得團團轉,整天在台北市跑來跑去,在樹下罰站了幾小時……
《海潮之聲》簡單的說,就是兩位美女把兩位平凡的男生耍得團團轉的故事。雖然故事看起來很熟悉,大概也會有許多男生有共鳴,但是卻不是常常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。故事中的主角們帶點夢幻色彩,似乎不會在現實生活中存在,但是讀起來卻讓人覺得「啊!這種事情好像曾經發生」。

女孩子就像小惡魔,常常戀愛的規則都是女孩子訂的,而男孩子只能遵從這些規則。
但其實這也沒什麼不好,不是嗎?

[05] 難為人子:人子

人子的圖像

作者:鹿橋
出版社:遠景

寓言式的短篇小說。
我一直很喜歡讀鹿橋先生的《未央歌》,百讀不厭。不過《人子》卻不像《未央歌》。
因為作者分別在人生的不同的時期寫下《人子》裡的各個故事,所以讀來可以了解作者在各個時期的想法以及心境的改變。
《人子》給我的感覺,既成熟、又青澀;既優雅,又通俗。
薄薄的一本,適合十幾歲的少年讀,也適合二十幾歲的青年讀;至於三十歲的壯年,恕我還沒有到那個年紀 🙂

看不太懂,是必然的;即使寫給少年的《奇諾之旅》,裡面的某些篇章對青年人來說也不一定容易看得懂。
我自己的話,看不懂,就當作欣賞作者文字的節奏美吧!

[04] 罪與刑罰:13級階梯

13級階梯的圖像

原名:13階段
作者:高野和明
譯者:黃鈞浩
出版社:皇冠

推理小說除了給讀者一同推理的樂趣外,也有作者認為不應該脫離現實,產生所謂的「社會派」推理小說。《13級階梯》即是這類的推理小說。作者嘗試用推理小說的形式討論「死刑」這個刑罰,並且探討殺人(蓄意、自衛、執法者)的合理性。

「殺人償命」似乎是普世價值。從劉邦約法三章這麼簡單的法律,也還是有這一條。但是殺了人是不是就得死呢?書中給的答案是「被害者超過三人就一定得死,一個人就必定判無期徒刑。」

原來,人命也可以用別人的生命來衡量啊。我這樣想。

除了這些嚴肅話題之外,《13級階梯》的推理情節也不馬虎。沒有令人太過意料之外的結局,但是作為推理小說的娛樂性,並不因為討論嚴肅的內容而有所減損。即使不想思考這些人生大道理,《13級階梯》也是可以很輕鬆閱讀的作品。

[03] 通俗的力量:東方快車謀殺案

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圖像

原名: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
作者:Agatha Christie
譯者:陳堯光
出版社:遠流

對我而言,讀推理小說享受的不是自己推理的樂趣,而是偵探揭開謎底時給我的驚喜。
所以如果有一本推理小說給我賽到謎底,我大概不會看第二次(笑)。

而《東方快車謀殺案》正是一本完全猜不透謎底的推理小說。
而且也是一本讀起來沒有負擔的小說。你很容易就可以從第一頁讀到最後一頁,中間不可能有任何停頓或者想要放棄的感覺。阿嘉莎.克莉絲蒂並不用困難的句子,不用太多的形容詞,也不用隱喻;甚至所有的線索都幫讀者條列出來,讓讀者猜猜兇手是誰。作者並不想「文以載道」,而是提供讀者們純粹的推理娛樂。

雖然最後的結局大出讀者所料,一切卻又那麼的合情合理。這就是《東方快車謀殺案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