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動畫史記錄了台灣動畫產業的變遷。最初的台灣動畫可追溯至1954年,桂治洪兄弟的黑白動畫《武松打虎》,但留存下來最早的則是光啟社於1960年代末期所製作的《龜兔賽跑》。1970年代,台灣向美國、日本學習動畫的製作技術,從此開啟了台灣動畫代工與自製產業的發展。
1950與1960年代
在1950、1960年代,台灣人閒暇時的休閒活動,主要以電影、電視、歌仔戲、布袋戲為主。雖然電視台仍有播出美國製作的卡通影集,但一般人的觀念中,仍然認為動漫畫會影響學生的學業而加以排斥;但這時已經有台灣人開始嘗試製作動畫短片。卜立輝神父於1961年成立光啟社,開始在台灣發展媒體產業,從美國購買舊的動畫器材(攝影台),可說是台灣動畫的正式開端。
1963年,卜立輝神父推薦趙澤修到美國好萊塢進修動畫。趙澤修回國後在光啟社成立動畫部,開始創作台灣動畫。第一部製作的動畫為1968年的《石頭伯的信》,及1969年的《龜兔賽跑》,趙澤修也因此被稱為「台灣的華特·迪士尼」。1970年,由於經費因素,動畫部關閉;於是趙澤修離開光啟社,創立澤修美術製作所,繼續創作廣告、社教宣導片,這也是台灣早期專門培育動畫人才的機構之一;但製作所卻因為趙澤修於1970年底赴美而結束。
1970年代
日本動畫在1962年到1970年間發展迅速,東映甚至專門為了電視動畫興建一座新的片廠。迅速的發展也帶來製作成本日漸提高的問題,於是日本動畫便興起了向外國尋求動畫代工的念頭。
1970年,影人卡通製作中心成立,有12位動畫師在裡面工作。日本人楠部大吉郎、芝山努與大塚康生也到臺北與影人合作,主要負責日本動畫部份加工,而原畫都是由日方的原畫師作畫。作畫的工具,例如尺、筆、賽璐珞片都從被規定必須從日本進口。巨人之星、東洋魔女等動畫,即為影人卡通所代工製作。但是一年多後,剛好遇到中日斷交,加上當時動畫師的收入(一張動畫新台幣3元)無法養活自己,於是影人宣告解散。
1971年,曾獲得十大傑出青年的鄧有立聘請了幾位原影人卡通的動畫師,成立了中華卡通。但鄧有立決定與跟影人走不同的路——自製動畫。1972年推出了由朱明燦導演的實驗片《新西遊記》,獲得台視、中視等無線電視台與報紙的報導;消息傳到香港電影製作人,南海影業的張英耳裡,張英於是與中華卡通洽談合作,最後決定出資拍攝動畫電影《封神榜》。
在製作《封神榜》時,中華卡通對編劇、角色設計等還處於摸索階段。雖然請了香港編劇家申江寫劇本,但由於申江主要寫電影劇本,對動畫性質不瞭解,導致劇本容量過大。雖然利用了李小龍過世的契機,再劇中加入武俠、功夫等元素,但票房並不佳。影評家但漢章曾評:「小孩子看不懂、大人不願意看。」
1979年,中華卡通與日本東映合作的動畫長片《三國演義》,由蔡明欽擔任其中一位導演。這部電影曾獲得1980年的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,但票房依舊不佳。當時沒有電腦特效技術,必須用手工的方式,表現出「千軍萬馬」的氣勢,是當時十分不容易的地方。
另外,1974年,趙澤修的弟子黃木村成立了中國青年動畫開發公司,簡稱中青,主要創作社教宣導動畫。1977年替衛生署拍攝的《未雨綢繆》(主題為家庭計劃)曾獲第十四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,這是金馬獎第一次給與動畫片獎項。
1974年由蔡志忠導演的連續劇《傻女婿》片頭,是台灣第一齣使用動畫作為片頭的連續劇。
1980年代
1978年,由美國留學回台的王中元,成立了宏廣公司,主要業務為接受美國動畫,包括來自漢納巴貝拉(Hanna-Barbera)與迪士尼的代工訂單。由於採用美式企業管理方法,用高價[1]聘請原畫師,因此成為當時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動畫代工製作中心;但卻也導致許多小動畫公司無法生存而倒閉。由於宏廣主要承接美國動畫代工,因此台灣動畫至此引進了美式風格,與影人引進的日式風格,深深地影響了台灣動畫產業。
在原創動畫方面,1970年代的台灣動畫大多改編自中國傳統故事,但1980年代的台灣動畫則轉向改編暢銷漫畫,遠東卡通於1981年改編自香港漫畫家王澤的《老夫子》即為一例。由蔡志忠與謝金儒導演的《老夫子》,雖然改編自四格漫畫,但除了搞笑情節外,也加入了李小龍、盲劍客、好小子對決的情節,票房上十分成功,港台兩地票房合計超過一億新台幣。除此之外,《老夫子》也奪得第十八屆金馬獎最佳卡通片獎。
接著,遠東卡通於1983年再度將敖幼祥的四格漫畫《烏龍院》改編為動畫搬上大銀幕,由蔡志忠執導。但由於合作公司的素質參差不齊,成品變形嚴重;另外改編自漫畫,但沒有加入漫畫沒有的故事情節,也讓觀眾沒有新鮮感,因此票房成績並不佳,由漫畫改編動畫的潮流也迅速退燒。宏廣自製,由餘為政導演,改編自牛哥漫畫作品《牛伯伯打游擊》的《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鑽石黨》是這波熱潮的最後一作,但這部動畫並未在電影院播映。
與改編傳統故事不同,改編自漫畫的動畫都有角色設定問題。與原著的角色設定差距過大,或是作畫變形,常常大幅降低觀眾觀賞的意願;除此之外,資金與劇本等問題也困擾台灣動畫。1983年,雖然《牛伯伯》曾參與金馬獎,但最後最佳卡通片獎由泰威公司製作,與手塚治蟲合作的《四神奇》獲得。這也導致了台灣自製動畫的沒落。
1980年代中期之後,台灣的動畫產業,大多靠著承接美國動畫的代工訂單來維持。初期承接的是電視動畫,慢慢地改為承接迪士尼的動畫電影。此時的台灣動畫代工產業有著驚人的成長:在1987年宏廣公司新大樓啟用時,動畫年產量達到170部到190部,聘請超過一百多位原畫師;也由於驚人的產量以及製作效率,宏廣當時被好萊塢稱為「魔術的宏廣」(Magic Cuckoos Nest)。
雖然台灣的動畫代工產業有著驚人的發展,但此時由台灣代工的美日動畫,卻也以驚人的速度傾銷回台灣。這導致了原創動畫的市場被外來動畫侵蝕,甚至到最後,台灣的電視頻道上幾乎沒有台灣自製的動畫。
在非賽璐珞動畫製作方面,有1985年由張振益所製作的《兒時印象》,1987年黏土動畫工作室躲貓貓,還有廣電基金會所製作的《阿公講古》、陶大偉製作的紙雕動畫《小葫蘆歷險記》等。但這些動畫製作並沒有與商業模式結合。
1990年代
1990年代初期,台灣經濟起飛,台幣升值,勞工薪資增加,這些都讓動畫代工產業的成本節節升高。為了降低成本,動畫代工廠紛紛離開台灣,到中國大陸、東南亞設廠製造。1989年由王亞泉創立的朝陽動畫,是第一批前往大陸的台灣動畫公司。
由於代工產業外移,台灣的動畫產業也慢慢地向上游移動,藉創意與研發來生存。1990年代,新聞局藉著輔導金補助了許多動畫長片的製作,包括1994年遠東公司所製作,謝錫賢導演,蔡志忠原著的《禪說阿寬》。除了動畫、著色等在中國大陸製作外,導演、原畫與編劇等皆為台灣製作,雖然票房不佳,但有不錯的錄影帶銷售成績,也曾獲得第三十一屆金馬獎評審特別獎。
1998年的王小棣導演的《魔法阿媽》,與韓國合作製作,將台灣本土風俗人情與民間信仰作為動畫主題,成功地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,並獲得第一屆臺北電影節商業類年度最佳影片的肯定;但金馬獎評審卻認為故事怪力亂神,使得《魔法阿媽》無緣三十五屆金馬獎最佳動畫片獎。
另外同時也在1998年由康進和導演的《少年噶瑪蘭》,由公共電視出資,宏廣拍攝,主題是蘭陽平原流傳的原住民故事,描寫原住民主角穿越時空,回到舊時蘭陽平原的冒險勵志動畫。雖然美術設計等各方面水準不錯,但由於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不瞭解,使得整部動畫在原住民中的評價並不高。
除了自製影片以外,台灣動畫也積極與國外尋求跨國合作。1994年,籌備中的公共電視與日本的NHK,韓國的KBS合作出資拍攝了《孔子傳》,但卻因為法令等諸多因素未能在台灣電影院線播映;1995年,由林政德漫畫《YOUNG GUNS》改編而成的兩集OVA,採取與日本合作的模式,在銷售上取得不錯的成績。
1995年,美國3D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對動畫業帶來極大衝擊;同時台灣的3D動畫短片,由陽光基金會製作,鄭芬芬導演的《小陽光的天空》也在同時製作完成,主題描述一般女孩與燒燙傷女孩間的故事;同時宏廣公司也跨足3D動畫代工產業。
2000年代到現在
由於數位化的浪潮席捲全球,動畫也不可免俗的必須加入數位的行列。國際化與創意更成為動畫製作的重要一部分。 鑑於韓國政府在輔助網路遊戲、數位動畫產業的成功,台灣政府於2003年成立數位內容學院,鼓勵台灣的遊戲、動畫等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。
於1990年代末期,春水堂所製作的網路動畫「阿貴」,在網際網路上取得了成功,並在2002年改編成為動畫長片《阿貴槌你喔》,是第一部獲得台灣政府補助的數位動畫,也是Flash動畫進軍大螢幕的首例。另外還有2003年的中影的《蝴蝶夢——梁山伯與祝英台》以及2005年宏廣公司的《紅孩兒:決戰火焰山》,是結合了3D動畫製作以及中國傳說的動畫電影。
2000年代的動畫,除了單純的製作外,還有劇本、行銷、國際化等種種問題需要解決,已經不是單單培養動畫人才即可解決的問題。許多動畫公司因此積極尋求與國際合作,吸收國際成功的商業模式,並趁機拓展市場。由會宇製作的《兒童十誡》便以歐美而非台灣為主要市場,與美國動畫公司合作;2004年的電視動畫《魔豆傳奇》,陸續在台灣、日本、中國大陸、歐洲、美國、韓國等國播出。除了動畫本身之外,也開始嘗試發行週邊產品,與異業結盟以獲得更多的收入。2007年夏天預計上映的《海之傳說──媽祖》,由中華卡通製作,也與大甲鎮瀾宮合作,推出各項週邊產品,並進行宣傳。至此,台灣動畫的商業模式也漸漸成熟。
註釋
1. 據王中元所言,當時原畫師薪水約為4萬到10萬新台幣,而同時期一個銀行經理薪水約2萬新台幣。
參考資料
- 動畫筆記本 台灣動畫簡史
- 【完成記錄】台灣動畫大事紀
- 逐格造夢 —— 台灣動畫產業系列紀錄片,黃茂昌製作,石昌傑導演,台灣公共電視播出
- 台灣動畫產業從無到有,2006年4月11日播出
- 自製與加工的十字路口,2006年4月18日播出
- 產業外移下的自我覺醒,2006年4月25日播出
- 國際競爭的危機與轉機,2006年5月2日播出
- 陳冠中,難為了動畫片,中國時報E7版 人間副刊,2006年11月27日